两人暗较劲!鲍威尔特朗普死磕,贝森特要坐美联储头把交椅?
货币政策的十字路口正上演着一场权力暗战。
随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任期将于2026年5月到期,其缄默态度与特朗普团队的频繁动作形成鲜明对比。
现任联储主席“战略性留白”的政治智慧,正在深刻影响着后疫情时代美国金融体系的独立走向。
在这场无声的角力中,鲍威尔手握两项关键筹码:其联储理事任期可延续至2028年的制度保障,以及在货币政策决策层积攒的深厚人脉。
即便卸任主席职位,他仍可通过保留的理事席位参与FOMC利率决议,这对任何新任主席的政策主张都将形成实质性制衡。
有分析指出,“若总统团队执意提名外部候选人,鲍威尔留守理事会将造就‘双头决策’的复杂格局”,这种潜在威胁已迫使白宫开始策划多种应对预案。
特朗普近期公开宣称已锁定“两至三位顶级候选人”,但拒绝透露具体人选。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被曝出可能“史无前例地兼任美联储主席”。
这一方案若成真,将打破1935年《银行法》确立的“财长与联储主席分离”制度设计——该法律框架正是应对大萧条时期权力过度集中所作的改革。
尽管白宫官员紧急否认该传闻,但贝森特本人模棱两可的回应“总统意志即我的方向”,为这场人事风波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间。
现行法律体系下的解雇机制,为这场博弈划定了底线规则。
虽然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叫嚣要求鲍威尔辞职,但根据最高法院2024年的司法解释,总统“缺乏正当法定理由不得罢免联储主席”。
这意味着即便双方矛盾持续激化,特朗普团队仍须在法律框架内寻求突破,近期关于“大楼翻新资金争议”的指控,恰是这一困境的具体写照。
当前的热门继任者名单中,既有美联储内部的技术官僚派代表沃勒,也有前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等国际组织背景人选。
#换个角度看世界#但所有候选人都需直面“政治中立性检验”的终极拷问——如何在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满足行政当局降息诉求间保持平衡。
正如市场观察家所言,“任何显露出过度顺从行政命令的继任者,都将面临信誉破产的深渊”。
这场人事变局背后,折射出美国货币政策决策体系的核心矛盾:既要保持应对经济周期的专业判断,又难以完全隔绝政治周期的波动影响。
随着权力交接窗口期的临近,这场围绕美联储主席席位的博弈,正在演化成检验美国金融治理体系韧性的现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