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要冲300%?2700亿芯片受压,出口抽成15%怎么破,反制思路给到你
300%?他在机舱里抛了个数字,我手里的咖啡直接抖了一下。
8月15日的航线很冷,话却很热。
钢铁、芯片、半导体,被塞进一句反问里,像被临时加码的军演科目。
屏幕另一端,半导体板块盘中一段陡坡,纳指脸色发白。
这天的市场,比风还敏感。
回去翻了这两个月的记录,节拍是有的。
6月,钢铁和铝的关税被提到50%,敲了一下地面。
8月6日,芯片关税被喊到大约100%,像把靶场靶心往前推了两米。
8月11日又签了个延长90天的休战,税率挂在30%对10%,截止点定在11月10日,卡在节日消费季之前。
讲狠话时握住刹车,动作并不矛盾,像战术机动,向前顶一步,再收回来半步,观察对面阵型的缝。
英伟达和AMD那条消息,是11日夜里传出来的。
为了拿到对华的出口许可证,同意把对华芯片收入的15%上交,前值20%,谈到15%。
这不是关口的税,而是许可的价。
按英伟达2025年的规划,H20向中国市场预计150万颗,约230亿美元,15%就是34.5亿美元,能抵得上一个中型科创公司的年营收。
财务表上那一行,平了一大块。
工程师关心的是频宽和功耗,资本关心的是分成和节奏,这会儿站在同一张表上,各退一格。
有人说是超级加倍。
确也像。
先给窗口,再压强度。
行业的痛点不在口号,在产线。
中国对美的中低端芯片,2024年大约2700亿元人民币,覆盖手机、电脑、车载电子。
300%的加税,像在到岸价上加了一层厚甲,价格敏感的环节响得最快。
转单可以转,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有空间,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总额1595亿美元,早就超过手机成了第一出口单。
渠道重建需要时间,认证重跑需要耐心,缺的是立刻的缓冲垫子。
把时间拨回到8月15日午后,盘面一抖。
半导体指数一度跌超2%,投资经理按着耳机,一句淡定里夹了小心。
产业链是跨国的,零部件在上游,封测在下游,运输在海上,任何一端加压,会把张力沿着线传下去。
云服务的算力租用,报价单也在重排,训练周期要打补丁。
政策不是公告牌,更像指挥棒,听不全也得跟。
从军事看法,节奏控制得很像。
威慑用高号,落地留空间。
进口端加税,出口端分成,两端扣住,就像把补给线和前沿阵地同时做了标记。
财政现金流补上,产业的重心往回拉,科技许可把门。
工具箱比2018年的那一轮更满,压舱石也更重,是物价和选票。
这不是外行人常看的赢或输,更接近部署图上的可用或不可用。
企业里则是另一套词。
合规工程成了刚需,原产地证、RVC规则、再加工增值,该重构的供应段逐条重构。
BOM表像参谋图,车规MCU、功率器件、通信基带、边缘AI,谁在28到7纳米区间稳当,谁就顶在前面。
国产替代不是口号,落在哪个场景,哪条SLA,预算能不能走得通,才是真正的能打。
华为的自研AI芯片逐步落地,一部分产品已有国际竞争力,这是一道把守位的墙,未必华丽,够硬就行。
外部把门的时候,内部得练兵。
国内那边在推进研发和资本投入,半导体被纳入长期规划的硬骨头里。
高铁、无人机、新能车已经打出样子,半导体得补位,才能在关税墙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产业链是系统学,一端强不叫强,要在关键节点上形成闭环。
如果关税把路拦了,就沿着另一条路走,路线长了些,路边会多几个伙伴。
再看那句在美国制造,不收任何费用。
听起来像通行证。
企业算的不是一张口号,而是时间、成本、政策稳定性。
建厂要数十亿美元与几年周期,短期产能不可能瞬移。
就算把厂落下去,原有的成本结构会被重写,产品能不能守住原来的份额,没人敢轻易拍胸。
这是一盘慢棋,棋钟却走得快,难处在这儿。
市场对话术的反馈,已经写在图上。
半导体的抖动不是一次性的烟花,背后是利润表和现金流的神经反射。
当许可抽成横向推广到更多敏感品类,企业会选择更稳的供给路线,把资从不确定的方向撤回来。
全球供应链被推着脱离同温层,圈层化的趋势在放大。
跨圈交易要靠许可与合规工程,工具的名字都换了,玩法也在变。
舆论里有两种声音,一种赞成回流,讲就业、讲制造业,一种担心价格、担心创新的速度。
两边都不空。
政策的张力就在两者之间拉扯。
11月10日之前,倾向维持低于极端税率的执行,台词继续高压,给企业决策以方向。
之后的变数,不在喉咙,在物价曲线和财报指引里。
看似金融,实则地缘,最后落在仓库那一排成色各异的托盘上。
中国这边的对策,不新鲜,也有效。
渠道外拓,把美国市场的缺口分给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优先覆盖100到300美元价带的整机和配套芯片,签更长的供货协议,币种上做减震。
技术侧把能用的拉满,算力本土化,用自研AI芯片叠开堆栈,先求好用,再谈漂亮。
供应侧储备关键材料和备件,把交期的不稳定压下去一截,别让一条细小环节把整条线拖停。
300%不是口号,是锚点;90天不是缓冲,是节拍;15%不是数字,是刀口。
热词绕来绕去,最终都落在一个上:谁更能承受不确定,谁就能在震荡里站住。
把合规工程+产品力拧成一股绳,往上攀的时候,手会疼,能攀上去的,少数。
写到这,机舱的那句反问声还在耳边。
关税能筑墙,产业会找缝。
墙越高,缝越细,能过去的要么是轻的,要么是硬的。
轻靠组织,硬靠技术。
军事上讲阵地,产业里也一样,拿得住的才叫阵地。
收个尾,留一把钩子,别端水。
若年底前电子产品的终端价格抬了一个台阶,你会把预算留给够用即胜,还是等下一轮的窗口期再换新?
我更关心另一个细节:企业会把哪一段产线先动起来,那是这场拉锯真正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