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革命起义,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

这三次起义在我国革命史上刻下了鲜明的烙印,它们代表了我党在革命低谷时期所展现出的三次壮丽英勇之举。

历经三大起义的风雨洗礼,我国的革命征程虽曾陷入低谷,但终究在风雨之后,逐步攀登向新的高潮。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叶挺等革命先贤在南昌发动了英勇的起义,此举向世人传递了武装反抗的强烈意志;这一壮举,正式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新篇章。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亲自领导发起了秋收起义,这一壮举为我党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术,亦是我党旗帜的首次亮相,标志着“工农革命军”这一军队名称的正式确立。

三个月的时光流逝,转眼来到了1927年12月11日,广州爆发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起义。尽管由于敌我力量的显著悬殊,此次起义最终以失败收场,然而,它为我党在武装斗争的征程中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也进一步佐证了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这三大起义标志着我党自主领导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起点,在我国革命历史上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占据着里程碑般的重大地位。

毋庸置疑,谈到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的历史事件,秋收起义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国伊始,朱老总——这位参与了南昌起义的历史性事件的领导人——郑重指出,南昌起义虽成功开启了革命的新篇章,但其后续的战略安排却暴露出重大的失策。特别是在南征广东的行动中,起义部队险些陷入全军覆灭的险境。

在秋收起义的关键时期,毛主席巧妙地动员了广大的农民群众,为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石;与此同时,他巧妙地推行了“三湾改编”,有力地提升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和管理;随后,毛主席攀登井冈山,为革命斗争创建了首个根据地,这实际上标志着人民军队的正式建立。

基于此理念,众多人士提议将秋收起义的发起之日——9月9日,正式定为国家建军节。

毛主席摇头道:我不同意。”

为何毛泽东主席并未支持将建军节定在秋收起义当天?这一决策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考量与寓意呢?

今日,我将带领大家深入探寻三大起义的悠久历史。通过详尽的剖析,力求揭示毛主席作出这一历史性抉择的深刻动机。

历史背景

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下的中国同盟会——国民党的前身——在北洋军阀的助力下,成功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清政府。尽管如此,由于国民党本身力量尚显薄弱,中国仍未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困境。

尽管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但封建军阀的残暴镇压导致了工人阶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如此背景下,国民党和共产党均亟需寻求一位盟友,从而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诞生。

孙中山采纳了李大钊、陈独秀的提议,正式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工人阶级、农民阶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团结一心,共同建立了革命联盟。他们携手构建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同心同德,致力于推翻列强的统治和军阀的压迫。自此,中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时代。

然而,随着那场伟大革命的不断推进,国共两党之间的裂痕愈发凸显。特别是在孙中山先生辞世之后,国民党内买办派人士逐渐掌握了主导权。

买办阶层与民族资产阶级间有着根本的差别。买办阶层,作为国际帝国主义的追随者,其存续紧密依赖于帝国主义的资助。然而,大革命的核心宗旨是推翻列强统治,这一目标对帝国主义的利益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时,蒋介石与汪精卫在受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下,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与“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公然背离了革命理想。

彼时,在党内,对武力的重视普遍偏低,此现象使得共产党成员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烈屠杀。由此,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宣告破裂,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就此画上了句号,中国革命陷入了空前的低谷。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我党深刻领悟到,唯有依靠武力之助,革命征程方能持续前行。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三大起义应时而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南昌起义

1927年7月12日,汉口成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召开地。会上,作出了重大决策,即放弃先前对国民党的过度妥协策略。与此同时,会议决定,由我党领导或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发起了武装起义。此举旨在持续深入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会议还特别任命周恩来同志担任起义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的书记。

7月27日,周恩来于南昌主持召开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议,与会者阵容强大,包括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会上,正式成立了参谋团,刘伯承被任命为参谋长,而周恩来、叶挺、贺龙则共同担任委员。同时,起义军总指挥部也应运而生,贺龙受命担任总指挥,叶挺则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

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将领亲自坐镇指挥,各路起义军如同怒潮般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共歼敌3000余众,缴获了5000余支枪械,以及100万余发弹药,并夺得数门重型火炮,最终成功占领了南昌城。

当日上午,南昌城内集聚了各方目光,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份及特别市代表以及海外党部代表们的联席会议。会议圆满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并正式宣告成立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位杰出成员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会议期间,亦审议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多份重要文件,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新旧军阀”、“实施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革命口号和纲领。

南昌起义犹如一盏照亮前行的明灯,为中国革命在幽暗的岁月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

8月3日,起义部队为争取共产国际的援助,采纳了先夺取出海口的战略方针,因此,部队自南昌陆续撤离,转而挺进广东地域。

秋收起义

自南昌起义爆发以来,我党于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其目的是为了确立未来的工作方向。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后人称之为“八七会议”。

在本届集会上,毛主席阐述了“枪杆子为夺取政权的利器”这一著名论断,并据此作出战略部署,决定在秋季丰收之时,亲赴湘赣边区,领导农民起义。

本次会议明确了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并着重指出,全面激发农民起义的热情,已成为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彼时,我党所辖的武装力量分散驻守在湘赣交界的修水、铜鼓以及安源等地。九月之初,毛主席相继抵达安源与铜鼓,并在两地接连主持召开了多场军事负责人的重要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指出,国民党偏离了革命的正轨,因而丧失了民众的拥护,导致其旗帜的感召力大不如前。

毛主席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了一套“工农革命军”的编号体系,并亲自挑选了军旗的图样。

紧接着,毛主席将修水、铜鼓和安源的武装力量予以整合,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的第一师。该师的编制人数逾五千,卢德铭被委以重任,担任总指挥,而余洒度则被任命为师长。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正式拉开序幕。起义的队伍源自江西的修水、安源、铜鼓三地,他们与长沙周边的军民紧密联合,精心策划了一场南北中三路并进的协同作战,旨在合力攻克长沙城池。

然而,鉴于对敌方实力的低估,加之实战经验的匮乏,三路军队接连遭遇挫败。

面对重重挑战,毛泽东在上坪果断作出决策,决定撤销原定的长沙战役计划,并调度部队前往文家市集中。

当各路部队抵达文家市时,工农革命军的兵力已显著减少,由起初的五千余人骤降至一千五百余人。面对敌军数量上超出革命军三十倍的不利局面,若再行发起进攻长沙的举动,无疑是螳臂当车,无异于以卵击石。

9月19日,在文家市的前委会议上,毛主席坚定地提出放弃对长沙的进攻,并决定将起义部队转移到敌人势力较为薄弱的农村与山区。总指挥卢德铭对此表示了全力的支持,他坚信,若继续对长沙发动攻势,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巨大风险。

九月二十一日的清晨,毛泽东主席与卢德铭并肩指挥着起义的队伍,自文家市出发,沿着湘赣两省交界的边界线,踏上了向南挺进的征途。

9月25日凌晨,我军队伍行进至山口岩周边,不料遭遇敌军伏击,导致后卫第三团遭受了重创。

在危急关头,卢德铭果敢地挺身而出,率领一支连队奔赴前线提供支援。他运用策略,巧妙地调度部队,抢占制高点,并以猛烈的火力对敌军进行反击。同时,他还指导被击败的第三团战士迅速与先头部队汇合。

在这场惨烈的激战中,卢德铭不幸遭受多弹击中,英勇捐躯,时年仅二十二岁。

毛主席闻悉卢德铭英勇捐躯,心中悲痛难抑,愤怒地高声呼喊:“还我卢德铭!”

9月29日,毛主席亲自率军抵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

彼时,起义军历经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战斗,总指挥卢德铭及众多军官英勇捐躯,军力锐减至不足千人。加之官多兵少,部队的思想状况陷入极度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洞悉至深,认识到若不妥善解决部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不进一步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则部队将难以在严峻的革命环境中立足,更遑论圆满完成那项艰巨的革命任务。

为巩固革命力量,增强革命影响力,毛主席果断作出决策,对参与起义的部队进行了全面改组。

毛主席将原师的编制精简至一个团,同时,在连队中设立了党的基层机构,并成立了各级士兵委员会,引入了民主化的管理模式,从而在政治上确立了官兵平等的地位。

三湾改编奠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基础,此一举措为我党开启政治化军队建设的先河,亦标志着我党政治化军队建设的伟大征程正式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在三湾改编的关键阶段,起义部队实现了从军事性质向政治地位的飞跃,彰显出卓越的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力和战斗力,进而蜕变成为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民军队。

同年金秋十月,毛泽东同志率领起义部队顺利抵达罗霄山脉中部的井冈山区。在此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当地武装力量袁文才、王佐的有力支援,进而迅速构建起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不仅是我党继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之后展开的又一次武装斗争,更成为我党在城市领域建立政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尝试。

1927年10月,为夺取出海口并争取苏联的支援,南昌起义的部队对广东的潮州与汕头地区发起了猛烈攻势。

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加之敌方力量强大,起义的部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在这种形势下,广东省委紧密遵循中央的决策部署,果断调整战略,决定在广州发起武装起义,以夺取广东全省的胜利。

12月6日,广东省委在张太雷的率领下,迅速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研讨广州起义的周密策划。会议最终确定,起义将于12月12日拉开序幕。在此过程中,叶挺被委以重任,担任起义军的总指挥一职,而叶剑英则被任命为副总指挥。

在起义爆发的前夕,汪精卫与张发奎对中共的起义计划有了先知先觉,随即在广州地区实行了严格的戒严措施,并迅速将原本部署在广州周边的主力部队紧急调回城内。

面对这一刻不容缓的紧急关头,广东省委不得不作出决定,提前发动起义!

12月11日凌晨3时左右,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杰出将领所指挥的起义部队,从多路对广州市的战略要地发起了猛攻。与此同时,来自苏联、朝鲜等地的革命志士也纷纷投身于这场起义的洪流之中。

经过约四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成功击溃了市区的敌军主力,并控制了市公安局及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等战略要地。然而,他们未能攻克敌第4军军部、军械库以及第4军第12师的后方指挥部。

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

广州起义虽一度告捷,但敌方主力迅速反攻,加之英、美、法、日等国的海军与陆军部队纷纷介入,广州城很快陷入敌人三面包围的困境。

面对与敌军实力的巨大差距,起义军仍顽强抵抗,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尽管如此,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起义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太雷在激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他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位献身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的成员。

在这关键时刻,叶挺与叶剑英果断下达了撤退的指令。

12月12日的夜晚,剩余的起义部队约一千二百余人离开了广州城,转赴花都进行安置。在此过程中,他们被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随后,在徐向前、袁国平等一批杰出领导人的指挥下,他们勇敢地东进至东江地区,继续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之中。

此外,尚有约200名志士,于离弃广州城后,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队伍成功会合,继而共同攀登了井冈山之巅。

国民党军队重掌广州城池,随即对那些滞留城中的起义武装、赤卫战士以及支持起义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造成超过5700人惨遭屠戮。

苏联领事馆不幸陷入国民党军队的围攻之中,馆内所有工作人员悉数被俘。在广州的苏联领事馆副领事哈西斯、外交官乌科洛夫及伊万诺夫,均壮烈殉国,英勇无畏。

广州起义虽历经挫折,却英勇地迈出了探索的一步,为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亦证实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正确性。

建军节确立,源于毛主席建议。

三大起义的胜利不仅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更彰显了它们之间的紧密团结与相互扶持,共同对国民党反动势力发起了坚决的反击。此举不仅向世界宣告了我党坚定不移的意志,更为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开辟了一条夺取政权的新路径。

1933年6月26日,正值南昌起义六周年纪念之刻,党中央郑重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正式将每年的8月1日确立为工农红军的诞辰纪念日。

在南昌起义的历史关头,我军依旧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的编制标志。然而,真正举起工农红军旗帜的荣耀,归属于毛主席所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

熟谙历史的读者必知,1933年之际,毛主席的人生陷入了低谷,遭受着排挤之痛,因而他所领导的秋收起义自然难以获得应有的瞩目。

在这种背景下,将8月1日定为红军成立纪念日,对毛主席来说,实乃极大的不公。

故此,在成立新国家的庄严时刻,当决定设立建军节时,众多有识之士提议,将这一重要节日定在秋收起义的发起之日,即每年的9月9日。

毛主席不同意。

毛主席曾言,虽然秋收起义首次树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战旗,但本质上,南昌起义的部队同样构筑起了抗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人民军队,二者在本质上展现出了一致的特征。

南昌起义吹响了武装反抗的号角,正是在其激励之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相继举起起义的旗帜。因此,从影响范围的角度审视,南昌起义具有全国性的意义,而秋收起义则主要局限于地方层面。

毛主席明确指出,纵使他参与了其中,亦不可因此将秋收起义的历史地位过分提升。

综观历史发展的脉络,南昌起义实则早于秋收起义爆发,故将建军节定于8月1日,此一决策与历史事实相吻合。

鉴于诸多考量,毛泽东同志坚定地克服了种种异议,最终抉择将建军节定在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