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令萱、太平公主、孙皇后和宣太后:史书黑脸,电视剧白月光,这些“反派”到底经历了啥

有时候刷剧的时候,脑子里会突然冒出个问号:历史上那些被写得乌烟瘴气的人物,怎么一到电视剧里就成了全场最靓的仔?今天翻翻旧账,说说四位“臭名昭著”的女性——陆令萱、太平公主、孙若微(孙皇后)、宣太后。她们在正史里可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可偏偏影视剧给她们换了张脸,变成大善人。咱这就边喝豆浆边八卦。

早上地铁站门口风挺大,我拎着包想起北齐宫里的事儿。陆令萱这个名字,总让我想到秋天院子角落发霉的枯叶——表面无害,其实一碰全是味道。这位姐本来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一朝丈夫被杀,她带着娃沦为奴婢,本以为人生走到头,却愣是靠着手腕爬到了权力巅峰。当年高纬小皇帝吃奶,她当乳母,那会儿估计谁也没料到,以后的北齐朝堂,有多少烂摊子都是她搅出来的。

要说陆令萱牛在哪?不是嘴皮快,是心思深。仗着高纬宠信,把自己儿子穆提婆塞进中枢,还拼命往官场安插亲信。据记载,她家金银堆满屋,不少人买官卖爵都得先找她打点。有一年冬天,大雪封路,高纬还跟宫女玩闹,全然不理国事——背后的推手之一,就是这位奶妈权臣。

不过这些,在《陆贞传奇》里几乎看不到。那部剧我追过两集,就觉得哪里怪怪的。本来应该机关算尽、一肚鸡汤的女官,被拍成温柔体贴的大姐姐,每次遇难题都能化险为夷,还老想着百姓疾苦。我当时差点怀疑是不是自己历史课本记错了人名。但电视就是电视,它需要一个让观众喜欢的人设。所以屏幕上的“陆贞”,活脱脱像从另一个世界穿越来的职场达人,让你忍不住多看两眼,却又觉得有点悬浮。

再切回唐朝宫廷,一杯茶下肚,我总觉得那股复杂劲比绿茶还浓三分。有个人物叫太平公主,你要是在《大明宫词》见过她,会以为这是个文艺少女加政治家合体。不瞒你说,现实里的她绝对没有那么单纯。从小在武则天身边长大,看惯腥风血雨,对权力掌控欲极强。当年李隆基刚露头角,两人斗法简直可以拍谍战片:拉拢军队、结党营私,各种政变计划轮番上演,到最后还是棋差一招,被逼自尽收场。

可惜荧幕前大家看到的是另一幅画面。“温柔”、“善良”、“心怀天下”,编剧给足滤镜,美化生活细节,把所有争斗包装成不得已而为之,好像只要换个环境,这姑娘就是国家栋梁。这种处理方式吧,也许更适合夜深人静时抱膝感叹,但离真实远了一截。我甚至想,如果哪天有人把甄嬛传里的安陵容也洗白,大概也是类似操作吧?

再聊聊明代那个总让我想到厨房蒸锅冒气声响的人物——孙若微,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孙皇后。这姑娘十岁进宫,本来只是陪读闺蜜身份,却硬生生熬出了自己的春天。不过这份春光背后的阴影很长,比如朱棣选妃时没让她做正牌夫人,这口气憋在心底好多年;等熬到朱瞻基登基,她终于借机踢掉胡皇后,自立门户成功转正。如果搁现在职场,都能写一本升职宝典出来。不过升职归升职,当妈以后对朱祁镇管教不上心,小伙荒废政务,“土木堡之变”直接把国家坑惨,那时候不少御史可是恨死这个老太后一族了。

可《大明风华》里的画风又来了个急转弯:温婉贤淑、不畏强暴,为爱披甲……我看完差点笑出声,一个历史上的狠角色被描绘得像隔壁邻居家的好嫂嫂,下雨帮你收衣服那种类型。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小时候作文经常写错人物性格,否则怎么敢这么拍呢?

最后还有秦国芈月,也叫宣太后,说起来跟冬夜剥橘子的感觉一样复杂。一方面冷酷果断,为保江山什么都干得出来;另一方面,对义渠王先是假意联姻,再宴请谋杀,连环反转让敌方措手不及。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典型古代版“既要马儿跑,又不给草吃”。不过,《芈月传》却硬生生把这样一个狠角色美化成仁慈领袖,每次受委屈还能流泪自省,看久了真容易忘记原版多么雷厉风行。有段时间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只有编剧才懂这些人的内心戏?

其实仔细琢磨,现在很多古装戏为什么非要给这些争议人物洗白?可能是因为现代观众更愿意相信努力和善良能改变命运吧。而且大家追求情感共鸣,希望看到励志成长线,而不是彻底坏透顶的大反派。但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只相信荧幕上的故事,会不会哪一天真的分不清谁是谁非?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课外阅读,总提醒别迷信小说桥段,要学会查证资料,不然考试答错题只能怪自己……

天气越来越热,人也容易犯困,有时候午休前回忆这些历史人物,总觉他们不像纸片那么简单。一千年前,他们或许同样纠结于家庭与野心之间,只不过选择方式各异罢了。而我们今天坐在窗台下啃瓜子刷手机,很难真正理解那个时代每一次抉择背后的重量。但至少,下次再遇见电视剧美化某个人物,可以试试多留半分钟思考一下真实版本是什么样。不然哪怕追完全集,到头来也只是别人安排好的故事罢啦~

内容来自公开史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历史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