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核心知识点精讲
一、特殊句式文言文在句子结构上有一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
判断句: 常用“者...也”、“...也”、“...者也”等格式,或用副词“乃、即、皆、则”等表判断,有时甚至不用判断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 作战,靠的是勇气。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 刘备是天下的英雄。(无标志)
被动句: 常用“于”、“见”、“为...所...”、“被”等表示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又被赵王宠幸。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为其所获”** (《三国志》) - 被他(们)抓获。
“信而被谤”** (《屈原列传》) - 诚信却被诽谤。
倒装句: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 有什么满足的呢?(厌何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不欺余)
用“之”或“是”作提宾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 不知句读,不解疑惑。(不知句读,不解惑) “唯利是图”** - 只图利益。
定语后置: 常用“者”或“之...者”格式。
“马之千里者”** (《马说》) - 能日行千里的马。(千里之马)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前的介词结构(如“用刀”、“在山上”),文言文中常放在动词后。
“青,取之于蓝”** (《劝学》) -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于蓝取之)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 在长勺作战。(于长勺战)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 你太不聪明了!(汝之不惠甚矣!)
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省略主语:“(曹刿)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 (曹刿)问:“凭什么作战?”
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就竭尽了。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 - 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他)到屋檐下。
省略介词:“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二、词类活用某些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具有其他词类的特性。
名词活用:
作动词:“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 范增多次用眼睛示意项王。(目:眼睛 -> 用眼睛示意)
作状语(表方式、处所、工具、比喻等):
方式:“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 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蔽沛公。(翼:翅膀 ->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处所:“****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 - 早上刚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了。(朝/夕:早晨/晚上 -> 在早上/在晚上)
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 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箕畚:装土石的工具 -> 用箕畚)
动词活用:
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 把他们土地上出产的东西都拿出来,把他们家里收入的东西都拿出去。(出/入:动词 -> 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使动用法: 动词使宾语产生该动作。“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 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活)
为动用法: 动词为宾语施行该动作。“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死:为...而死)
形容词活用:
作名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 - 兼有各种花的长处而避免了它们的短处。(长/短:形容词 -> 长处/短处)
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亲/远:形容词 -> 亲近/疏远)
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绿:使...变绿)
意动用法: 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奇怪(认为它很奇怪)。(异:以...为异)
三、通假字古代汉语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1:“****说(yuè)” 通 “****悦”** (高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
例2:“****反”** 通 “****返”** (返回)
·
o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例3:“****惠”** 通 “****慧”** (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 你太不聪明了!
例4:“****孰”** 通 “****熟”** (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商议这件事。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常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翼然”比喻亭角翘起的样子)
借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小孩)
用典:“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自己虽老仍愿为国效力的心情,以及被朝廷冷落的忧虑。
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胜利归来。(上下句意思互相补充说明)
对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五、文化常识理解文言文常需了解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
称谓: 年龄称谓(如“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女子,“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谦称(臣、仆、妾、愚)、敬称(君、公、子、先生、陛下、足下)、谥号(如“文正”、“忠武”)、庙号(如“太祖”、“太宗”)等。
地理: 古今地名差异(如“江”常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山东”指崤山以东)、行政区域(州、郡、府、县)、方位(“江左”指江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等。
典章制度: 职官(丞相、尚书、刺史、县令)、科举(乡试、会试、殿试、状元、进士)、礼仪(祭祀、丧葬、朝聘)等。
天文历法: 干支纪年、纪日、节气、星宿名称(如“参商”指参星和商星,喻分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