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英国为“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举行了盛大的入列仪式,全国沉浸在“皇家海军重回巅峰”的氛围中。彼时,中国军事评论员张召忠在媒体上泼下一盆冷水——英国的经济基础难以长期负担这种级别的航母项目,即便造出来,也可能因维护费用高昂、战力打折而沦为鸡肋。

八年过去,现实几乎印证了当初的判断。停泊在朴茨茅斯军港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威尔士亲王”号,如今总有一艘处于维修状态。另一端的太平洋,中国双航母编队正穿越第二岛链,在广阔海域进行实战化对抗演练,第三艘航母的入列已进入倒计时,海军版图在悄然翻页。

英国的航母梦始于1998年。当年,国防部批准了两艘6.5万吨级超级航母的建造计划,寄望借此恢复皇家海军的全球影响力。它们将成为英国海军史上吨位最大的战舰,被视作“海洋雄风”的象征。蓝图壮阔,资金却先天不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英国财政,赤字压力挥之不去。为了让双航母早日成型,国防部在方案设计与施工环节接连退让。动力系统的取舍最能说明问题——核动力虽然续航几乎无限,却意味着巨额研发和维护支出,英国放弃了这条路线,转而采用常规动力,节省了短期成本,却为未来的作战半径和续航能力埋下限制。

2017年与2019年,两艘航母相继服役,皇家海军的骄傲一度被重新唤起。可上舰之后,真实的挑战才浮出水面。经费紧张令造舰质量大打折扣,有海军高层在内部场合形容,有些关键部件只是“勉强合格”。

“威尔士亲王”号的命运堪称多舛。2022年8月,它正准备赴美加英联合军演,右舷螺旋桨轴突然断裂,33吨重的螺旋桨被迫拆除。进一步检查又发现左舷螺旋桨安装存在偏差。这次事故让该舰在船坞中躺了大半年,海外部署化为泡影。类似的推进系统隐患,同样存在于“伊丽莎白女王”号身上。

漏水成了两艘航母的共同阴影。2020年,“威尔士亲王”号接连发生两次严重渗水,第二次甚至让动力舱进水一米深,多处电子设备报废,维修期接近半年。“伊丽莎白女王”号也未能幸免,服役当年因螺旋桨传动轴密封圈失效,舰体每小时渗水200升。2018年初,它的消防喷淋系统软件出错,机库被海水淹没。

另一侧的西太平洋上,中国海军在2025年6月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双航母远洋行动。辽宁舰和山东舰同日穿越宫古海峡与巴士海峡,深入西太平洋纵深。辽宁舰抵近硫磺岛以东,山东舰逼近冲之鸟礁海域,呈现出合围关岛方向的战术态势。

在这一行动中,两支航母编队互为对手,进行全天候的舰载机起降与电子战对抗。辽宁舰单日舰载机起降达到90架次,山东舰达到50架次,已接近美军的作战节奏。歼-15T弹射改进型与歼-15D电子战机首次公开参与,标志着中国航母航空力量的扩展。

八天时间,双航母编队曾在海上“消失”无踪,最终出现在关岛周边海域,展示远程投送与持续作战能力。护航阵容包括5艘055型万吨驱逐舰、8艘配备相控阵雷达的护卫舰以及多艘大型补给舰,总吨位超过25万吨。

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进度同样引人关注。它已经完成8次累计超过百天的海试,电磁弹射系统的表现成为外界焦点。采用中压直流方案,能量转化率达到90%,故障率低至千分之2.1,比美国福特级的可靠性高出一个数量级。预计将在2025年8至9月间正式加入战斗序列。

与之对比,英国的双航母计划从立项到如今,累计投入超过800亿美元。即便如此,2022年初“威尔士亲王”号出海训练时,依然需要美军与盟友的舰机护航,暴露出皇家海军缺乏独立远洋作战能力的尴尬。

更严峻的问题在后勤。唯一能够为双航母提供全方位补给的“维多利亚堡”号综合补给舰,服役时间已接近30年,退役时间不远。一旦它退出,英国航母在全球的部署能力将面临断崖式下滑。

当年英国寄希望于航母重振海军声望,如今却被频繁的维修与技术缺陷拖住脚步。对比之下,中国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从零起步走到三航母时代,舰载机种类、舰队配套与远洋能力同步提升。这种反差,让海权竞争的天平在无声中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