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其琛回忆:我们对伊拉克已是尽心尽力,但萨达姆执意要自我灭亡
1990年8月2日,一个看似普通的夏日午后,伊拉克军队突然开进科威特,像闯入别人家的强盗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个小国。这一举动震惊了世界,也掀起了后来被称为“海湾危机”的国际风暴。但你知道吗?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埋下了伏笔,甚至在一次中国与沙特建交的谈判中,就差点提前暴露出来。
1990年7月下旬,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正在沙特访问,准备签署两国正式建交的公报。一切看起来都顺风顺水,双方都对这次合作充满期待。然而,就在第二天签字仪式即将开始时,沙特外长费萨尔亲王却神秘失踪,让中方代表一时摸不着头脑。是突发疾病?还是另有隐情?正当大家猜测纷纷时,费萨尔亲王突然现身,并解释自己之所以迟到,是因为被国王紧急召见,前往调解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矛盾。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平常的外交插曲,但背后隐藏的却是中东地区长期存在的紧张关系。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不仅有领土争端,还有经济上的纠葛。伊拉克欠下巨额债务,而科威特则是富得流油的石油大国。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让伊拉克对科威特产生了觊觎之心。
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历史渊源复杂,两者曾同属奥斯曼帝国,后又沦为英国殖民地。虽然各自独立后都加入了联合国,但边界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冲突不断。科威特虽小,却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让伊拉克心生不满。更令人不安的是,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曾在公开场合直言:“科威特难道算是一个国家吗?他们只有几十万人口,一半人常年在国外。”这种轻蔑的态度,为后来的侵略埋下了种子。
在沙特外长忙着调解科伊矛盾的同时,中国的外交团队也在努力推进与沙特的建交进程。最终,双方在深夜完成了公报签署,而这场“迟到的外交胜利”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谁也没有想到,几天之后,伊拉克会突然出兵,彻底改变整个地区的局势。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突袭科威特,毫无预警地将这个国家纳入自己的版图。科威特政府仓促撤离,首都迅速陷入混乱。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强烈反应,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会议,谴责伊拉克的行为,并要求其立即撤军。与此同时,美国也迅速做出反应,总统老布什宣布向海湾地区派遣部队,战争的阴影笼罩整个中东。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尽管中国在道义上支持科威特,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激化矛盾,成为摆在外交官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争取和平解决危机,钱其琛外长于11月以特使身份出访中东,先后访问埃及、沙特、约旦和伊拉克,试图说服萨达姆撤军。在埃及,他与美国国务卿贝克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对方希望中国不要阻止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动武,而钱其琛则坚持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军事干预。
在沙特,他见到了逃亡的科威特王公贵族,他们痛诉萨达姆的暴行,认为科威特已经面临灭顶之灾,不能再给伊拉克任何机会。而在约旦,侯赛因国王则抱怨国际社会只制裁伊拉克,却不与之对话,希望中国能在直接对话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与萨达姆的面对面交谈。萨达姆态度强硬,声称科威特自古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还把科威特比作香港,说这是“自卫行动”。钱其琛当场反驳,指出香港问题与科威特问题完全不同,强调伊拉克必须无条件撤军,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尽管钱其琛尽了最大努力,但萨达姆显然没有撤军的打算。他反而将话题转向巴勒斯坦问题,试图转移注意力。而美国方面,则在暗中推动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解决危机。钱其琛回国后,接到贝克电话,美方希望中国投赞成票,甚至提出如果中国不同意,就不安排他访美。
这一番拉拢与施压,让钱其琛感到非常不满。他拒绝美方的无理要求,最终在安理会投票中投下弃权票,理由是决议案中的措辞允许使用武力,违背了中国一贯的和平立场。
尽管如此,美国仍继续推进军事行动,最终在1991年1月发动了对伊拉克的空袭,海湾战争全面爆发。
从钱其琛的回忆来看,他当时已预见到萨达姆的失败命运。但他仍然坚持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哪怕明知前方是死胡同。他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传统智慧——既不轻易妥协,也不盲目介入。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当和平的努力一次次碰壁,当大国博弈逐渐升级,我们不得不思考:和平真的能靠谈判达成吗?还是说,有时候,战争才是唯一的答案?
如果中国当年投下赞成票,是否就能避免海湾战争?或者,正是因为中国坚持和平立场,才让更多国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你如何看待中国在此次危机中的选择?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