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场、两大经济体、深夜谈判,这场美欧的关税协议发布会怎么都像是一出资本家专场。

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在苏格兰特恩贝里高尔夫球场宣布,美欧终于就关税达成了一份“历史性协议”,比双方几个月来的口水仗稍微文明点,但仔细一看,妥协里透着各种心不甘情不愿。

美国同意对欧盟出口产品征收15%的关税,虽然比特朗普一开始呛声的30%低了一半,但对欧洲来说,这一巴掌还是打得够响。

而欧盟“投桃报李”,给的可是7500亿美元大订单,未来几年大搞从美国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都要加量采购。除此之外,还要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一算下来,这回的主动权,怎么看都是美国在占便宜。

协议细节没公布前,有不少市场分析师觉得,最后大概率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双边加码制裁谁都吃不消。但结果呢,最终方案还是特朗普那套:你们要守秩序,就只能接受我给的筹码。

不过,这个15%的终极关税,对欧盟来说,已经比最坏情况“谢天谢地”。冯德莱恩现身撑场,不得不说出了实话:“条件虽然远非理想,但这是眼下能接受的最优解。”

有人选择唱好,但在会场外,欧洲企业家的心情很难平静。德国汽车工厂老板估计已经开始细核账目,15%的关税意味着一辆大众、宝马在美国要比昨天贵一大截。

具体到产业,汽车、半导体、医药产品首当其冲。偏偏德国以这三样撑起外贸半边天,现在一道新税,出口份额一下缩水。凯投宏观分析得很直白,德国GDP增速直接要被拉下去,汽车出口日子最难过。

真正敏感的,还不是眼下的账本数字。

特朗普死死守住了钢铁、铝的关税大棒,坚持继续维持50%的进口税。冯德莱恩嘴上说税率会有下调,还会有配额,但谁能相信美国真的舍得就此收手?

更戏剧的是,有些领域还是零关税,比如飞机零部件、农产品、化学品、半导体设备……说白了,关系到美国密切利益的部分,美国让步不少。但一涉及欧盟本土产业的关键命脉,刀锋还是挥过来了。

最精彩的一笔其实在能源采购。

欧盟承诺未来几年买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俄罗斯的生意,美国想切,美国的出口欧盟得全盘接招。只不过缓解对俄依赖的“代价”,成了帮美国能源企业赚个盆满钵满。

欧洲还要拿出6000亿美元给美国产业投资。资本流转,嘴上说是“促进美欧合作”,其实明摆着帮美国企业融资,带动本土就业,互补归互补,占便宜的却是美国。

协议一出,市场上第一反应倒还乐观。

汇市上欧元短线反弹,好像危机已经远去。企业也暂时松口气,至少出口没彻底截断。但外界都明白,这种协议,解决的只是眼前的僵局,没触及双方真正的矛盾。

协议细节模糊,特朗普嘴里的钢铁和铝税和冯德莱恩的说法都没对上。谁解释都说得对,就是落实起来一地鸡毛。

欧洲议会里,不满意声音也很大。

主席贝恩德·朗格甚至说,这是“远未平衡的妥协”,而且投资条款将以欧盟自身利益受损为代价。

德国外贸协会主席迪尔克·扬杜拉干脆点破:“这个协议是生存威胁。”

德国不能指望继续靠美国市场赚钱了,不快点找出路,迟早被关税壓得喘不过气。于是,欧洲开始叫嚷着发展贸易多元化,终于要从美国的“鞋拔子”里抽出脚来。

这里的问题可不只是贸易数字那么简单。

美欧国力和产业结构早就没法对等博弈。

美国有资源,有高科技,有军事外交、货币体系撑腰。欧盟想讨价还价,结果就是不断被堵回去。每次谈判都像是把旧布料翻新缝缝补补,但每加一次税,欧洲企业的命根子就被勒紧一分。

美国的精明算盘不止关税数字。

7500亿美元的能源大单,为美国页岩气、液化天然气提供市场出口的新路。而6000亿美元投资协议,欧洲的钱最终都变成了美方企业扩产、创新甚至军工订单。

这样一算,美国取得的利益还真不少。对比之下,欧洲能保住的只是“大门没彻底关死”,远远谈不上什么大胜。

欧盟本来坚持的“双零关税”彻底破产,至多是把伤害控制在最小,还得掏腰包买美国产品。从朋友变成了小老弟,还得每年“交学费”。

协议看似两赢,细抠下来,却是美方吃肉,欧盟喝汤。

美国靠贸易顺差和能源订单缓解本国赤字,企业、资本、就业一把抓。

而欧洲只能祈祷这轮加税不会彻底激化民粹和政治危机。

特朗普的谈判风格一如既往,把牌打到极致。

威胁、加码、让步,每一步都为美方谋足了本钱。回顾整个过程,前期往死里压,最后丢个绳子让欧盟拉着喘口气。能不接受?德国不敢,法国不敢,连西班牙也得老实低头。

不过,这种表面的和谐,其实埋下不少隐患。

协议细节没捋顺,一旦落实遇阻,美欧还能不能坐在一张桌子上说话都很难说。更别提欧洲本土企业要如何消化这轮成本抬升,市场份额萎缩,订单流失。

说白了,欧洲这局始终没掌握主动权。

德国虽然暂时躲过30%大棒,但汽车行业能否守得住出口阵地还要看接下来美国市场怎么变脸。

协议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一次妥协,埋下更多的悬念。

利益归拢到一边,总有一方要吃苦头。这次轮到欧洲,下一回轮到谁,看美国和全世界怎么继续拆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