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国的态度,可以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次精彩对话中学到精髓,一针见血!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之际,毛主席特别指示,在机场的停机坪两边竖起两块大标语,上面写着:“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所有反动势力,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击败美帝国主义及其所有帮凶!”

周总理平时喜欢事前检查,一天他在机场看到两条大标语,非常生气地问机场负责人:“我们请尼克松总统来访问,你们怎么能挂这样的标语?”负责人回答说:“这可不是我们干的,听说是毛主席指示挂的。”

周总理回到中南海,见到毛主席后就说:“我刚从机场回来,看到两幅标语,听说是你让人挂的?”

毛主席的意思是什么呢?

周总理说这不太合适吧!他们毕竟是第一次来,总要给点面子啊!

毛主席曾说过:“你尊重他,他就会尊重你吗?”

如果你第一次就怕了不敢反击,他下次就会更敢欺负你,到最后甚至可能把你当成出气筒。

周总理讲:“那主席的意思是必须得这样!”

领导曾说:“没错,一开始就给他个厉害看看。”这就是常说的“先发制人,免遭后患。”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从空军一号专机上走下来,眼前出现的是一支他从未见过的仪仗队伍,规模达到了371人。当时,中美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首都机场上一面旗帜都没有,连红地毯也没有。现场气氛肃穆,没有如今常见的对外国人的欢迎笑容。客人身后的标语牌上写着:“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联合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反动派!”

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和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美国帝国主义及其所有反动势力!

全球受压迫的人民和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美国霸权及其所有反动势力!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下了飞机。北京南苑机场显得格外安静,没有铺红地毯,也没有放礼炮,更没有鲜花迎接。

在尼克松不远处,有一个比人还高的牌子,上面写着:“打倒美帝国主义和所有反动势力!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和民族团结起来!”

二十多年对立

中方对尼克松访华表现得很平静,自有其深层次原因——当时中美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尼克松此行只是来谈判的,中方自然不必表现得太过热情。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的关系,也能找到其中的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不仅没有承认这个新生的国家,反而实施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

这主要是因为二战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影响了美国的全球计划。从1946年起,美国支持蒋介石对抗共产党,把遏制中国共产党作为对华政策的重点。美国提供了大量武器给国民党,但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并没有按照美国的期望使用这些武器。

1949年8月,随着国民党全面撤退,美国也把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召回了。同年12月,毛主席在前往苏联的途中,有人密谋要暗杀他。据说蒋介石还参与了策划,想派特务进行暗杀行动。不过这些阴谋都被我国的公安人员识破并成功阻止了,不然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蒋介石头头是道地发表了一番讲话。

那时候,尽管蒋介局限居一隅,但他仍然怀揣着收复大陆的梦想。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一贯反对共产党的美国人的支持。

从1950年初起,美国公开向台湾运送了大批坦克和轰炸机,这一举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同年2月26日,蒋介石指挥十多架轰炸机对上海进行了猛烈的空袭,导致上千人伤亡。

1950年6月26日,就在朝鲜战争开始的次日,美国的第七舰队驶入了台湾海峡,意图阻止我们解放台湾。

9月15日,美国加入了朝鲜战争。之后,他们没有理会我们的警告,越过三八线,一直逼近鸭绿江,并且轰炸了我国辽宁丹东地区。他们还想利用朝鲜作为跳板,大举进攻我国。

由于美国的不断挑衅,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紧张到了可能动武的程度。

1950年10月,志愿军进入朝鲜,中美两国在朝鲜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经过中朝军队两年九个月的艰苦战斗,最终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坐到谈判桌前。1953年7月,双方在朝鲜签订了停战协定。

中华儿女的志愿军们庆祝着他们的胜利。

对于新中国来说,朝鲜战争是一场重要的战争,通过这场战争,新成立的政府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在外交方面,中美两国作为两个冷战阵营的国家,几乎不可能进行对话。两年后的越南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它们之间的敌对关系。

1955年11月,南越在得到美国的支持后,公然开始了“灭共”行动,对北越共产党进行了血腥屠杀。北越则在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下进行了顽强抗争,越南内战由此爆发。1961年,美国派遣空军进入越南。1963年7月,在北越的请求下,中国与越南签署了中越两军协同作战文件。

1964年,美国以“北部湾事件”为借口,对我国的广西、云南和海南地区发动了空袭。到了8月,美国军队正式进入了越南。1965年6月,根据越南的请求,中国派遣了支援部队前往越南,这使得中美两国又一次陷入了军事对抗。

越战让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1969年时,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抗议活动。面对公众的压力,新总统尼克松决定尝试通过谈判来结束战争,但双方在关键问题上分歧很大,直到1971年年中,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反对新沙皇、反对苏修、反对美帝!

在那个时期,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的珍宝岛上发生了军事对抗,这让自1960年以来就不断恶化的两国关系最终完全破裂了。

三年相处

自从珍宝岛事件之后,中国改变了以往只偏向一边的外交策略,开始努力与更多的国家改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美国为了从越南撤军,也开始考虑利用中国的力量。此外,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也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以此来牵制苏联。

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书中提到,当他进入白宫工作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与中国人重新建立联系的可能。”

1970年的国庆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张毛主席与一位美国记者的大照片。这位记者名叫斯诺,自延安时期起,多次采访过毛主席。这张少见的照片象征着中国对美国的友好姿态,但美国政府一时未能理解这一微妙的信息。

美国人不太理解“家国”这个概念,他们认为这仅仅是毛泽东和斯诺之间有良好的私人关系,不会想到在中国人看来,一个美国人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他背后的整个国家。

1970年国庆那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与老朋友斯诺相聚。

直到1971年4月,斯诺在美国的《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与毛泽东的一次交谈》,文中提到毛泽东曾说:“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游客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这时,美国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中国的邀请。

本月4日,参加日本赛事的美国乒乓球选手科恩意外登上了中国乒乓球队的车辆。中国队员庄则栋热情地与科恩交谈,并送给他礼物,这一举动后来被载入史册,成为“乒乓外交”的开端。

6日,毛主席邀请了美国的乒乓球队来中国访问。到了10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了来自五个国家的乒乓球队,其中包括美国队。这其中,美国队最受人们的关注。

周总理为了这次接见费了不少心思,最终决定让五个代表团一起待在东大厅里,每张桌子都空出主位,然后他依次坐在每个主位上,与代表团成员交谈。

这样做既体现了对其他四个代表团的尊重,也不会让美国代表团感到特别的热情,完美地展现了平等的原则,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冷淡也不过分热情,这次接见也为当时中国对美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五个国家的乒乓球代表队成员合影,这一举动开启了外交史上的“乒乓外交”新篇章。

和中国的外交方式相比,尼克松的行动更加直接。1969年7月和1970年10月,尼克松两次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向中国表达了想与中国对话的愿望。到了11月,叶海亚将尼克松的口信转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随后通过叶海亚向美国方面传达了中国愿意对话的邀请。

从1969年中期起,在尼克松的指示下,美军不再在台湾海峡巡逻。1971年春天,尼克松公开宣布,美国准备让中国政府重返联合国。

在这个阶段,中美两国政府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但是双方都在表达善意。

1971年7月,基辛格的悄悄访华之旅,像是打开了中美两国之间紧闭已久的大门,大大缓解了两国长期以来的紧张关系。

尽管没有公开欢迎仪式来保密,但中方在接待过程中表现得非常轻松自然。面对这位历史上首次访问的美国总统特使,所有接待人员都显得从容不迫,十分得体。

为了欢迎基辛格一行,中方特意安排他们参观故宫。当天,故宫还特别为他们开放,不让其他游客进去,这让基辛格感到非常高兴。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与他握手。

因此,在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时,他满怀期待。这次到北京后,尽管接待的规模和上次一样,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欢迎晚宴。接下来的几天里,基辛格一行人也感受到了中方的热情和周到的安排。

尽管中美两国还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方的接待人员还是表现得既友好又不失分寸,不会过于热情。

这次双方敲定了尼克松主席访问中国的具体时间,并且商讨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初稿。

【3】七年探索

1972年,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毛主席那时定了八个字的接待原则——既不冷淡也不热情,既不低头也不傲慢。

那时中美还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尼克松访华主要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来谈判。如果他表现得太热情,不仅会显得美国地位下降,还可能让尼克松在谈判时态度更加强硬,这对我国是不利的。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周总理亲自前往机场迎接。

所以,当尼克松走下飞机时,没有看到拿着花的小朋友,也没有听到响亮的礼炮声,机场也没有铺红地毯。但是,周总理已经在梯子旁边等着,亲自迎接这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来访的美国总统。见到周恩来,尼克松微笑着伸出手。

寒暄过后,尼克松眼前出现了一支他从未见过的庞大仪仗队。通常情况下,当外国领导人首次访问中国时,仪仗队的人数会在120到155人之间。然而,这次中国外交史上出现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仪仗队伍,总人数达到了371人。

当尼克松感受到中方热情周到的接待时,他露出了微笑。中国仪仗队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他提到:“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最棒的,那些士兵身材高大健壮,服装整齐,人数众多,动作一致,令人印象深刻。”

现场的国内外记者也将镜头对准了仪仗队,记录下中国三军仪仗队的挺拔风采。

这次的仪仗队伍人数达到了371人,规模非常大。

在镜头捕捉的画面中,还能看到美国总统旁边竖立着一块高过人头的牌子,上面写着:“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反动势力!全球受压迫的人民和民族团结起来!”

在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前,机场工作人员向上级请示,但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因此他们也不敢随便离开,这才导致了这种局面。

当尼克松从机场前往北京市区的路上,他没有看到欢迎的群众,反而看到了街道两旁墙上写着的标语:“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这些标语和机场上的几乎一模一样。尼克松听翻译解释了标语的意思后,脸上露出了苦笑。

尼克松在钓鱼台国宾馆休息了三个小时后,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就坐在他旁边。

在一个小时的谈话里,尼克松终于提出了他的疑问:“我看到了一些标语,上面写着‘打倒美帝’。” 毛主席只用了三个字回答:“放空炮。”

旁边的周总理微笑着说道:“我们天天叫着要打美国,你们也天天叫着要打倒我们,但实际上谁也没真的动手。”尼克松听了这话,忍不住大笑起来,刚才的紧张气氛也在笑声中消散了。

1972年2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待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这次会谈,两位国家领导人没有讨论具体事务。按照毛主席的习惯,他们聊了一些哲学方面的话题。尼克松对毛主席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谈话非常钦佩。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毛主席给人一种充满力量和智慧的感觉,他的说话方式虽然看起来随意简单,但实际上非常精妙。”

尼克松到北京的那天晚上,周总理亲自安排了一个大宴会。为了让美国人满意,宴会上摆出了面包、黄油和冷开水,这些都是以前国宴上没有的。大家吃得很开心,气氛特别热闹。

在中国的访问中,每晚中方都会为尼克松一行安排一场持续三小时的盛大晚宴。晚宴上不仅有乐队演奏美妙的音乐,还时不时地穿插体操、乒乓球和羽毛球的精彩表演。

尼克松还观看了《红色娘子军》这部革命戏剧。在这部剧中,吴琼花带领红色娘子军打败了恶霸南霸天,剧中有许多如“打倒资本主义”“打倒资本家帮凶”这样的话语。通过翻译,尼克松明白了这些话语的意思,他非常认真地看完了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礼貌地鼓掌。

但是,事后当美国记者问尼克松如何评价《红色娘子军》时,尼克松显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只是说:“我想……这出芭蕾剧在传递一些信息……它水平很高。”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革命样板戏

尼克松在中国待了七天,这段时间被媒体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不和的局面。中国以既不过分热情也不过分冷淡的态度接待了尼克松,让他看到了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风采和气概。

尼克松访问中国后,两国关系逐渐变得友好起来。这期间经历了七年的时间,包括“水门事件”、福特接任总统以及卡特成为新总统等大事。最终,在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