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外一些事件发生,真相尚未完全浮出水面时,指责的矛头总会有些习惯性地指向特定群体。可一旦事实被揭示,这种推卸责任的心态便显得格外刺眼。

近期泰国芭提雅发生的一起游客冲突,就是这么个典型。最初,这事儿被传成“中国游客互殴”,但警方一查,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芭提雅7月11号那天,一家餐厅里两伙人突然就干起来了,场面那叫一个乱。冲突中,有人用蹩脚的中文大喊“我是中国人”。

这一喊,立刻让泰国当地的网红、自媒体和围观的外国游客都懵了,多数人以为是中国人又闹事了。舆论一下就偏了方向。

韩国媒体一看,更是迅速“加戏”。他们恶意宣称,这是中国人故意伪装成韩国人,想以此来抹黑韩国的国际形象。

可泰国警方这次办事儿还挺实在。经过一番深入调查,7月20号,官方发布了最终结果:参与群殴的四名涉事者,全部都是韩国人。

一个中国人都没有!这下,之前那些不实猜测和恶意指控,被警方一锤定音,彻底粉碎了。

事情明了后,那几个韩国游客赔付了餐厅十万泰铢,交了罚款,然后就被放了。

之前跳得最高的韩国媒体,在警方公布真相后,一下子就“熄火”了。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了自家游客有损国家形象,然后便迅速不再深究。这种前后态度反差,挺有意思的。

芭提雅这事儿,其实并不是孤例。在一些韩国人的不当行为之后,冒充中国人来逃避责任或捞好处,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用手法”。

比如2021年,就有两名韩国女性在做了“坏事”之后,被中国博主当面求证,依然嘴硬,坚称自己是中国人。这种谎言在事实面前实在站不住脚。

还有去年泰国泼水节,一个由四名韩国人组成的盗窃团伙,偷了泰国女子的金项链被围捕时,第一反应也是立马喊自己是中国人。

结果呢?警方拿出护照一核对,啪啪打脸,证明他们确实都是韩国人。可见,这种冒充行为是他们遇到麻烦时的“本能反应”。

更夸张的是,在巴基斯坦,一些韩国人竟然利用中巴友谊,冒充中国人跑到餐厅去“蹭免费饭”,长此以往,最终引起了巴方警觉。

这些冒充行为都有个共同点:都发生在他们做了错事之后,或者为了谋取不当利益时。这种操作,真的让人搞不懂他们的“民族自尊心”究竟在哪儿。

推卸责任的模式,可不止存在于个体行为。在国家层面,韩国也玩儿得炉火纯青,尤其是在面对自身环境问题时,长期以来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中国。

多年来,从韩国政府到媒体,一提到雾霾,就反复强调是中国的锅。理由无非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太快,排放量大,加上韩国处在西风带,风一吹就把雾霾从中国带来了。

这种论调甚至得到了官方背书。2019年,当时的韩国外长康京和就曾公开说过,韩国的雾霾“确实有来自中国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曾拉着NASA一起调查,企图增加自己“甩锅论”的公信力。

可这种单方面的宣传,真的让“韩国雾霾来自中国”的错误观念,在韩国民众心中扎了根。这不仅误导了国民,也耽误了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的进程。

然而,科学事实和中国的治理实践,却在不断地“打脸”这种论调。其实早几年前就有研究表明,韩国雾霾的主要成因更多在于其国内自身。

连韩国自家的治霾机构都出来辟谣了,他们明确指出“韩国雾霾主要来自中国”是错误信息,还敦促政府学习中国治霾经验,加强合作。

要知道,中国在治理雾霾上是实打实的有成效,PM2.5浓度持续下降。可韩国的雾霾呢,依然严重。这对比一出来,他们再甩锅给中国,就显得特别苍白无力。

还有个“意外证据”:新冠疫情期间,全球生产活动大幅减少,结果韩国的雾霾平均浓度也显著下降了。这不就间接说明了,自己家的排放才是大头吗?

好在,这种一味“甩锅”的长期惯性,最近在韩国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声音。这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近期,韩国《东亚日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韩国停止把雾霾的责任推给中国。他们直言,韩国必须正视并认真对待减少本国排放量的问题。

文章强调,治理雾霾已经刻不容缓,韩国不能再继续逃避。这在韩国媒体中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变了。

这代表着,韩国内部开始出现正视自身问题、敢于承担责任的声音。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无疑是个好的开始。

无论是个人层面的假冒身份以逃避责任,还是国家层面长期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外部,这种“甩锅”模式,不仅会损害被指责一方的形象,更会阻碍自身问题的有效解决。这种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一种缺乏自信和自省的态度。真正的进步和尊重,来源于对事实的尊重,对责任的承担,以及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与积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