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行公布的2025年6月金融数据,让市场为之一振。

M2增速8.3%,创15个月新高;M1增速4.6%,站上25个月高位。

而且M1-M2剪刀差快速收窄,这就像银行账户里的定期存款开始“活”起来了。

企业和居民的钱袋子不再沉睡,投资和消费的脉搏正在增强。

数据背后,是2025年上半年12.92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强力支撑。而其中住户贷款那1.17万亿元的增长,尤其让楼市观察者心头一动。要知道,这几乎全是中长期贷款贡献的,短期贷款只象征性地减少3亿元。

01 货币洪流中的“异动”

利率的持续下行正悄然改变着借贷市场的温度。

2025年1-6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至3.1%,比去年同期低了整整60个基点。

资金成本降了,借钱的门槛自然矮了一截。

这波“便宜钱”是否真正流入了楼市?

看看社融结构,就知道答案没有那么简单。

2025年上半年22.83万亿元社融增量,政府债券成为绝对主角。

前五个月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出3.81万亿元。

而企业债券净融资却同比减少2884亿元。

政府在前线冲锋,企业和居民仍在观望。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点破2025年6月信贷飙升的玄机:传统放贷旺季、四大行5200亿定增落地、制造业PMI回升多重因素叠加,但更关键的是,居民中长贷开始动了。

在房地产企稳的背景下,重点城市新房二手房销售回暖,带动居民贷款数据改善。

02 楼市的“命门”在债务

历史从不会撒谎。

回看二十年楼市起伏,房价曲线与居民新增贷款高度重合。

这不是巧合,而是货币创造的本质决定的。

当购房者用100万首付撬动200万贷款买下300万的房子,凭空创造的200万就构成楼市的增量购买力。

这种“魔法”一旦启动,就会形成链条反应:

A贷款200万买B的房子;

B拿到300万后贷款600万换购C的房产;

C再用900万加贷1100万购入开发商的新房。

1900万新增贷款,就这样层层创造出2000万的购买力。

当下市场缺的,正是这个“魔法开关”。

当前居民贷款总量仍处于十年低位,但2025年6月单月数据出现微妙变化。

相比2024年同期的断崖式下跌,2025年开始企稳甚至微升。

可能是债务触底的早期信号,但确认趋势,至少需要未来三个月数据的持续支撑。

03 变天前的“临界点”

为什么一线从业者更看重居民整体贷款而非单纯的中长期贷款?

这里藏着市场的“灰色密码”。

一种需要房产抵押的低息大额短期贷款,常被用来置换高息房贷。

统计数据中被归为短期贷款,实际通过不断展期,本质上仍是房贷。这种“换马甲”的操作,只有搏杀在一线的老手才懂。

当下楼市正处于微妙时刻。

货币增速的持续爆发已经超出央行去年“不会总量高增速”的预期。部分券商甚至开始质疑“货币宽松是否还有必要”。

如果股市继续走牛,M2增速大概率维持高位,那么楼市真正的“击球点”可能越来越近。

但别误会,这绝非雨露均沾的普涨。

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分化只会越来越大。

房价下跌的终局,就是与新的债务增量相匹配。

当居民债务真正企稳反转时,市场才会迎来真正的“变天”。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点赞、在看、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