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中国共产党初创,争议可多了。有的说是毛主席一锤定音,有的坚称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还有人不服气,说早期共产主义小组最厉害的是张申府。其实,这里面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人都拎着一段旧账,不怕把锅甩到别人头上。最有意思的是,1945年开七大,要求每位老党员都得填写入党介绍人。毛主席直接耿直:没有,我自己搞的。而周总理入党,还真有人介绍,而且介绍人是旅法学者张申府夫妇。这到底是“双标”,还是“规矩人情”?

别急着下结论,戏才刚开场。要知道,中国共产党从最早的沙龙式聚会,到后来的惊涛骇浪,参与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厉害——但像张申府这样进进出出、起伏不定的,确实少见。他既是党创始人之一,又与毛主席周总理私交深厚,最后却挥手离去。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留个悬念,先说说张申府的底牌。

张申府1893年生在书香门第,家里考上了进士,他自己也一笔好古文。生逢乱世,他既能吟诗作赋,又崇尚西学。他是北大哲学才子,对英国哲学家罗素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赴法风潮都跟着蔡元培、李石曾走出去留洋。1917年,他留在北大帮着李大钊管图书馆,还当过毛主席的顶头上司,连毛主席后来都打趣:“张申府当年要我重填图书卡,脸色难看得很。”

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法国、德国,张申府参与筹建了北京最早的党组织,还牵头发展了张国焘、刘清扬等老党员。张申府去法国教逻辑,一边读书一边结婚,还顺手把周总理也介绍进党组织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申府是周总理和朱德等革命巨头的“引路人”,但老百姓可记不住这些。他们只知道,1920年前后的中国,穷学生为抗争而拼,党的早期成员不止一拨,谁是元老谁是骨干,真是一言难尽。有人只关心家里能不能吃饱饭,哪有空分谁当介绍人?

表面看,历史像一潭死水。张申府参加完党的早期活动后,回国任教,又被孙中山点名安排进黄埔军校,兼任政治部副主任。但这份“稳定幸福”很快变了味。不少人觉得张申府和国民党高层走得太近,尤其在蒋介石身边当了段翻译,和革命的主旋律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这时候,反对的声音出来了。有人说张申府太骄傲,和同事闹别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也有朋友说他未雨绸缪,早看穿蒋介石不可靠,还有的说他政治立场太犹豫。黄埔军校刚开张,一大帮精英汇聚一堂,可关于党魂归宿的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日子按部就班地过,实则风雨欲来,张申府在内部会议上和领导人发生了冲突。国共合作的意见不统一,他极力反对与国民党结盟。有人劝他静观其变,有人暗里怀疑他立场动摇。形势看似平静,暗里却积压了不小矛盾,张申府心里那点火苗也越烧越旺。

剧情突然急转直下。1925年上海党的四大召开,张申府和蔡和森、张太雷等一干人为了路线吵得不可开交。有人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有人死活不买账。张申府一拍桌子,扬言“同意我主张的就留下,不同意我就滚蛋!”于是,他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创始人退党者”。要知道,他是那批人里资格极老的,居然说走就走,着实让人瞠目。

又有趣的是,周恩来硬是拦着劝他不要走,可张申府脾气倔到极点——“宁折不弯”,转身就走。不仅是一场个人情绪的爆发,更像党内部矛盾的一次集中展示。原来的“上司”变成了“离经叛道”,周总理等人劝归无果,他们的革命路也从此分道扬镳。谜底揭开,大家才恍然大悟:感情再深,理想不同,终究还是要掰了。

张申府离开党组织后,风光不再。他靠教书和翻译著作谋生,却始终觉得心里不痛快。更糟糕的是,自己的判断也不总管用。到了国民党大肆清洗共产党人的1927年,历史证实了他当初对蒋介石的怀疑。但命运对他也没多温柔,他的妻子刘清扬因政治牵连被迫退党,婚姻也受到冲击。他试图重新寻找组织归属,还参与过“第三党”,后来变成了农工党的前身。

到了1948年,他竟在国共最终摊牌前夕发表《呼吁和平》,被原本自己的民盟组织开除。妻子当即与他离婚。张申府多年后感慨:“用哲学思想指引人生的人,预见问题长远,却往往看不清眼前风云。”人缘渐淡,时代变了,张申府失去了政治光环。老朋友周总理没有忘他,多次在关键时刻接济帮忙,他这才得以在北京图书馆平静地生活,但江山已非当年颜色。

家人说他早预料到蒋介石今后会翻脸,所以选择离开革命。可平心而论,张申府转身离场,不仅是个人选择,也带出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左右为难的命运。身边朋友一个个成了国家栋梁,他却只能守着书本自安。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让这个昔日骨干人物变成了边缘人。

话说到这里,不妨假装拍手为张申府鼓掌。毕竟,张申府敢怒敢言、敢作敢当,说退出就退出,比那些不敢承担责任的强多了。很多人眼里,他是“革命墙头草”,别人合作他偏要分裂,明明自己当了引路人,却又扭头走人。可究竟是别人太固执,还是他太自大?从反方看,有什么理由相信一个连自己信仰都守不住的人能带路?他觉得蒋介石靠不住,把责任甩得干干净净,可中国革命哪有几个人不碰壁?高高在上的自信哲人,被现实一次次打脸后,还好意思说是政治家应远见卓识?说到底,张申府的矛盾就是理想和现实对不上号。退党后岁月清冷,孤独是逃不过的。他能安享晚年,也多亏了周总理不记前嫌,比那些今天喊喊口号、明天换个阵营的政客要体面多了。可历史不会因为你的后悔就突然转弯,你当年拍下桌子的那刻,就决定了今后几十年只能在边缘站队。

看到这儿,大家觉得张申府退党的原因真是“超前识人”,还是性格太轴自己选择被边缘?你觉得老知识分子理想破灭该坚持原则,还是临时抱团更有实际?有人说“风头上的主意都是对的”,那如果让你掌舵选择这条路,会腆着脸坚持,还是一拍大腿就溜?等你在评论区告诉我,如果你是张申府,你会不会走他的路,还是另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