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
曾巩,字子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一零一九年)九月三十日,曾巩出生于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世称“南丰先生”。
曾巩的祖父曾致尧是当时南丰的第一个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后改吏部郎中;他父亲曾易占也官居太常博士。
《宋史》记载曾巩“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他十二岁撰写《六论》,“
援笔而成,辞甚伟
”,名动乡里,声名远扬。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零四一年),曾巩进京赶考,投宿在庆远客栈。在这里,他与同来赶考的王安石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促膝长谈,成为至交好友。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曾巩没有考中,王安石名列第四。王安石特意写诗《赠曾子固》来安慰曾巩,赞赏其人品才华: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曾巩与当时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欧阳修出任滁州时,曾巩跟从他学习古文。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一零五七年)四月八日,曾巩与三个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和两个妹夫都考中了进士。“一家六进士”,震动朝野,轰动民间。
曾巩赶上星光熠熠、闪耀千年的“龙虎榜”,和苏轼、苏辙、程颢、程颐、张载,状元章衡、后来的宰相吕惠卿等成为同科进士。
这里还有一个误会,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考卷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赞赏,以为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为了避免招人议论,欧阳修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苏轼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轼考试名列第二。
曾巩考中进士,随后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宋仁宗嘉佑三年,曾巩任职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常欲求脱去,而卒无由”。
嘉佑五年,曾巩被召回京,欧阳修举荐他任馆阁校勘。在担任编校的九年时间里,曾巩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为《战国策》写的序等代表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
宋治平四年(公元一零六七年)正月,英宗驾崩,宋神宗即位。神宗起用王安石就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图强。
曾巩本来是支持变法的,但更愿意徐徐图之。他认为北宋当时的政治环境不适合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于是曾巩成了变法派中的保守派。他在这种痛苦中写下一首诗《过介甫》,道出心中的苦闷和无奈: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而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零六九年),曾巩被流放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通判。
曾巩是一个务实的官员,上任第一年就平稳解决越州百姓的饥荒问题。
他亲自查勘鉴湖的堤坝,写出《越州鉴湖图序》,解决了当地盗湖为田的难题。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一零七一年),曾巩调任齐州(今山东济南),任知州。
曾巩在齐州治理地方、兴利除弊,为齐州发展成为“齐鲁首邑”奠定了基础。他为趵突泉写诗道: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他修建了趵突泉泺源堂、历山堂,详细考察其沿革,写出了著名的《齐州二堂记》。
曾巩修建北水门,修整百花堤,构筑七桥风月。
曾巩在齐州写下了大量的诗文,如著名的《凝香斋》: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在曾巩调离齐州时,州人爱戴他,绝桥闭门挽留。曾巩只好趁着夜色悄悄出城。
齐州人为了纪念他,在大明湖建立了南丰祠。祠内塑曾巩像,用苏轼悼其挽词“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作为楹联。
之后,曾巩又先后在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市)、亳州等地任知州。所到之处,勤政务实、兢兢业业、深受百姓爱戴。
元丰三年(公元一零七九年),宋神宗召曾巩进京,修五朝国史;元丰五年,擢中书舍人。
元丰六年(公元一零八三年)四月三十日,一代文豪陨落,曾巩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
曾巩的散文古雅、平正、冲和,散文作品《元丰类稿》、《隆平集》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宋史》对曾巩评价颇高:“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曾巩文章精髓玄妙,词严而理正,他评价道:“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