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先念的“老班长”,仅授予中将军衔,后成华国锋的“贵人”
他是李先念的“老班长”,仅授予中将军衔,后成华国锋的“贵人”
1955年9月27日,在我国第一次授衔仪式上,共有175位杰出将领被评定为中将。然而在仪式结束后,却出现了令人无比动容的一幕,三位上将不约而同的来到一位中将的面前,齐刷刷的向这位中将敬了一个无比标准的军礼。
按理说,上将级别肯定要比中将高,那么为何这三位上将要反过来给中将敬礼呢?这位中将到底是何许人物?
01参与了红四方面军的开创
1907年,詹才芳出生于湖北,自幼家境贫寒,童年时期更是历经坎坷,不仅7岁丧母,12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他完全是在大姐的辛苦拉扯下,才勉强撑过了悲惨的童年,从而长大成人。
1924年,17岁的詹才芳奔赴武汉谋生,并依靠亲戚的搭线,结识了中国革命先驱董必武。在学习与工作之余,他逐渐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并在董必武的悉心教导下萌生了参加革命的想法。在如愿加入共青团后,詹才芳回到家乡开始积极动员村民并大力发展自卫军。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运动,而詹才芳的老家黄安恰好是被波及的重点区域。为了抗击国民党反动派,同年11月13日爆发了黄麻起义,詹才芳积极响应并参与了这次起义,而且率领手下顺利攻下黄安的南门。
此后,鄂东军正式成立,这也是之后红四面军的最初原型,而詹才芳因为在之前战役中的突出表现,担任了排长一职。
詹才芳虽然家境贫寒,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也十分悲惨,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练就了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就是凭借着这股韧劲领兵作战,最后才赢得了军中人的认可。而詹才芳参与红四方面军开创的这段经历,也使得他在军中的资历较老、名望很高,甚至连徐向前元帅都亲切的称其为“老战友”。
02逐渐显露的军事才能
在黄麻起义最终被镇压后,詹才芳带领剩余的部队前往木兰山区,采取游击战的方式继续与敌军进行周旋,这也成就了后来的木兰山72名游击英雄。
1932年,詹才芳率领30团参与了苏家埠战役,成功拦截了向青山店方向增援的敌军,为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而詹才芳的军事才能也随着所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1933年,詹才芳担任红9军政委,并在区区3个月时间中便参与领导了3次战役,成功歼敌约2万人。1940年,詹才芳被调任至聂帅手下任职,之后参与了百团大战等诸多知名战役,建功无数。
1948年,詹才芳参与了平津战役,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率军成功突破了南线敌人的防线,还赢得了林帅与罗帅的一致认可。
詹才芳虽然真正开始接受教育的时间较晚,但是却凭借着勤敏好学的品行迅速用知识武装自己,再加上董必武的悉心教导,也让他受益匪浅,所以詹才芳在领兵作战和为人处事方面是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的。随着詹才芳参与了越来越多的战役,他的军事才能这才逐渐显露出来,并随着指挥作战经历的愈发丰富而显得更为出众。
03不重名利,被称为“上将导师”
1955年,在我国第一次评定军衔时,詹才芳被定为中将,这让从他手下走出的不少将领都为之愤愤不平。但詹才芳本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面对曾在自己手下任职的多人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事,更是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与骄傲。
此次被评定为上将的人选中,有多位都曾在詹才芳手下任职,詹才芳对于他们有着知遇之恩。
其中许世友一开始就是在他手下任职,后来也是詹才芳发现了他极为出众的军事能力,并委以重用。对此,许世友感激在心,一直以来都十分敬重詹才芳。
陈锡联最初参军也是在他手下任职,詹才芳将他带在身边,亲眼见证了他从稚嫩少年到饱经战火的革命战士的蜕变过程。1931年,陈锡联被抓时,也是得益于詹才芳的坚决担保,才能够顺利脱身。
除此之外,詹才芳还曾引导李先念走上革命道路,并对华国锋有着举荐之恩。
在詹才芳看来,他当初选择革命这条路,从来不是为了想要取得什么名誉,而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从不将名利和军衔看在眼里,所以才能举贤任能,对多位杰出将才都有着知遇之恩,也才能以平常心看待军衔评定,从而赢得众人的认可与尊敬。
纵观詹才芳的一生,虽然幼年经历较为坎坷,但在青年时期却幸运结识董必武,从而在其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参与革命的时间较早,而且见证了红四方面军的开创,虽然在军中资历较老,但让他真正赢得军中人普遍认可与尊敬的,还是他不畏牺牲、英勇拼搏的战斗精神,以及格外出色的军事作战能力。除此之外,他还慧眼识才,提拔了不少颇具军事才能的将星,甚至有几位从他部下走出的人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正是如此,詹才芳才以中将的头衔赢得了数位上将的尊敬,而且以詹才芳的资历与能力,面对三位上将的敬礼,也确实受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