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日的异常跳涨,背后正上演着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戏码:白宫在印钞机轰鸣作响的同时,竟然向民众伸出了“乞讨”之手。这场金融市场的反常波动,并非简单的经济信号,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华盛顿长期以来“极限施压”政策正在精准回旋击中自身。

它将中国连续数月减持美债的行动,与特朗普政府近期通过的巨额财政扩张法案紧密相连。这背后隐藏的,并非华尔街的交易逻辑,而是白宫一系列政策失算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国库空虚,尴尬自救

美国财政的结构性矛盾,如今已是触目惊心的程度。其国债总额已然突破36万亿美元的大关,并以惊人速度逼近37万亿的警戒线。

特朗普政府今年初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预计将直接向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赤字再添近4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数字,让美国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美国财政部为此还拓展了“国债偿还捐赠计划”的电子支付渠道,呼吁民众“爱国捐款”以期偿还债务。

然而,这项自1996年启动的计划,至今累计仅募得6730万美元。与超过36万亿美元的国债总量相比,这笔钱简直是杯水车薪,也彻底暴露了其财政工具箱内的尴尬与无奈。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一度是美国第二大债主、如今已降至第三大债主的国家——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

尽管累计金额约280亿美元的绝对数值不算巨大,但其传递出的信号却异常强烈。它加剧了市场对美国国债信誉的疑虑,直接导致国债收益率被迫提高,以吸引新的买家接盘。

财政的枯竭,不过是硬币的一面。真正让白宫如坐针毡的,是其引以为傲的科技遏制战,如今也精准地砸到了自己的脚。

供应链,痛点显露

今年4月,中国对包括钐、钆、铽在内的17种战略性稀土实施了出口管制。这记重拳直击美国军工复合体,其供应链的脆弱性被彻底暴露。

以F-35战机为例,每架就需要417公斤的稀土。据统计,高达87%的美军装备都面临稀土断供的危机,这无异于扼住了美国工业的咽喉。

于是,我们看到了6月26日,一幕出乎意料的剧情:特朗普签署协议,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芯片,以换取中国开放民用稀土出口。这标志着其科技封锁策略在关键领域遭遇了重大挫折。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稀土的核心优势并非单纯的矿产储量,更在于其全球领先的精炼技术。这种技术不仅成本效益高,更符合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是美国短期内难以复制的。即便美国境内有矿产,也面临着无法高效提纯的窘境。

如果说稀土暴露了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症结,那么芯片领域的此消彼长,则预示着其科技霸权的未来走向。这并非孤立事件。

东方,力量崛起

美国的科技封锁,反而成了中国科技自立的强大催化剂。近期,中国启动了国家大基金三期,注资高达3440亿元人民币。这笔巨额资金被精准地投向了光刻机等半导体核心领域的“卡脖子”环节。

与此同时,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在性能上已逼近英伟达的H20,且在价格上还低了20%。难怪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获准销售后,火速赴华清库存,生怕被迅速崛起的国产替代品抢占市场份额。

全球产业规则正在悄然重塑。特斯拉的电动车电机,甚至需要先运往中国装配稀土磁铁,再运回美国进行总装。这看似“魔幻”的流水线,却道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中国在半导体碳足迹标准等领域的主导作用,也表明其正从“规则接受者”逐步转变为“规则塑造者”。面对这种局面,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裂。

安全部门与商务部门之间的争吵,暴露了其对华政策的混乱与矛盾:他们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却又无法割舍中国庞大的市场和稳定的供应链。这种内耗,无疑加速了其霸权工具的反噬。

结语:霸权的回声

美债收益率的跳涨,如今看来,不仅仅是一声金融警报。它更是美国长期奉行的霸权逻辑开始失灵的清晰信号。试图将金融和科技武器化来攻击他国,结果却导致自身财政成本飙升,以及关键产业命脉反受制于人。

特朗普团队筹备访华,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在“财政悬崖”和“供应链断裂”的双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博弈的主动权已悄然易手,决定未来走向的,不再仅仅是白宫单方面的强硬话术。

世界正在用实际行动投票:金砖国家加速推进本币结算,盟友开始质疑美国的政策。全球化并未消亡,而是在以一种“去美国化”的方式进行重构。历史正在证明,用胁迫手段关闭的门,最终会以更大的代价重新开启。